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九游会老哥俱乐部:构建模块化培养链 提升研究生“双创”力

2021年06月25日 09:49  点击:[]

生命科学研究生“双创”能力模块化培养链

细胞色素P450与图书馆有机结合献礼湖北大学90华诞

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创始于1931年,1997年由生物系和生态学研究所合并组建,现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硕士导师130人,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在院研究生770人,硕士研究生671人,博士研究生99人,硕博比6.77∶1,专硕学硕比1.49∶1,与本科生比例为1∶1.86。学院研究生体量大,专业覆盖面广,统一培养难度高,因此对高质量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拥有生物催化与酶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国家级别平台以及10余个省级平台。搭建了华中地区首家运营的结构生物学冷冻电镜平台、超高分辨显微成像平台及高分辨率蛋白质质谱平台。具备融通结合的校企共育体系,建有研究生工作站6个,与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共育。研究生教学是“双创”能力培养的前沿阵地,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环节扮演着关键而又前端性的作用。由此,针对研究生课堂参与不积极、课后融通不系统、实践训练不达标及能力评价不全面的现象,解析生命科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双创”能力养成的动态发展规律,系统开展研究生“双创”能力模块化培养链的构建及应用示范,取得显著成效。

模块融通铸链条

当前研究生“双创”能力的培养评价体系中,终端的结果和产出往往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而对培养链条的衔接和整合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动态评价及轨迹评价不足。学院根据研究生“双创”能力育成的动态渐进规律,将研究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分为上、中、下游3个培养模块,上游建立以模块化教学设计和微课融通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课堂教学开源扩渠;中游打造以创意课堂、诺贝尔奖解读及生物新世纪为支点的课后融通体系,实现所学的迁移和综合;下游建成校内外贯通的校企共育体系,实现“双创”实践落地开花。3个模块环环相扣、互相贯通、彼此承载,共同搭建生命科学研究生“双创”能力模块化培养链。

在“双创”能力模块化培养链的教学体系中,系统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培养链各模块特色思政教育全覆盖。利用课堂教学搭建科学文化育人载体,利用课后融通搭建探索真知育人载体,利用校企共育搭建需求育人载体。全面营造爱党、爱国、爱校、爱专业的氛围,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塑造学生的勤勉人格和刻苦学习精神。近5年来,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引导下,每年均有研究生选择在基层建功立业。

课堂翻转强根基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开源扩渠,完成对研究生“双创”能力提升的前端牵引。在充分把握课程发展趋势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紧跟学科发展并拓展知识外延。将模块化设计和微课融通应用相结合,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显著提高课堂参与度。模块化教学直面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及学生思维锻炼不足的现象,开展学业针对及能力针对的定向诊断,创新模块化教学设计,包含模块化主题内容设计、模块化主题微课设计及模块化主题汇报反思3个单元。在模块化教学中,知识内容纵横综合、彼此关联,有利于提升学生深度思维和分析归纳问题能力。微课融通应用针对所学,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热情。教师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变。通过课堂翻转、角色翻转,积极发挥研究生主体能动性,打牢“双创”能力的根基,稳固辩证思维底盘。

课后融通重能力

针对研究生教学中课后融通不系统的短板,建立了以创意课堂、诺贝尔奖解读及生物新世纪为支点的课后融通体系。课后融通环节以知识的内化为宗旨,实现学生对所学的理解和综合应用,学生个人能力全方位达成。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作为细胞生物学创意课堂主要发起单位之一,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首创的细胞生物学创意课堂比赛,得到了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的首肯,进而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等共同参与的全国性赛事。创意课堂的创新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是其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一大特色。诺贝尔奖解读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集中整合该领域历年所获诺贝尔奖,既注重相同主题的历史纵向发展,又关注同主题不同领域的横向交叉,分设诺贝尔科学故事、诺贝尔育人故事以及诺贝尔启迪故事3个单元,引导研究生了解科学史,走近科学家,领悟科学精神,培养科学观念,真正实现育才又育人的双重作用。生物新世纪引导学生直面国际生命科学发展趋势,关注科学新发现,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课后融通环节系统全面的引导,提升学生思维高度,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需求引领重“双创”

通过深入分析生命科学研究生的专业特点,以“双创”能力模块化培养链为支撑,对接国家生命科学战略需求,培养科研素养拔尖、“双创”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学院在生物催化与酶工程研究、多倍体水稻研发与实践、蜘蛛行为生态与绿色防控、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质体工程、结构生物学等领域的原创特色引领,在生命健康、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研究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师生全力守护生命健康,在复研复学的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疫研究。马立新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国际领先的5分钟高效精准检测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基于PfAgo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张江教授长期致力于质体生物学研究,获“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称号,不仅指导研究生对接需求不断创新植物抗虫机制,更加注重思政育人。指导的研究生王勇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他书写抗疫日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鼓励更多人,康复后积极捐献血浆,以实际行动助力抗疫。同时学院积极对标国家粮食安全需求,开展产学研深入合作。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湖北大学蔡得田教授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致力于多倍体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创新种业芯片。该团队培育了大批原创思想敏锐、“双创”能力优秀的研究生,是成果转化及校企联合育人的优秀践行者。该团队植物遗传学专业硕士蔡明锋致力乡村振兴,彰显其良好的创业能力,在推动江西龙南县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焦晓国教授致力保障生态安全,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掘与培养。2018年11月30日,焦教授与其曾经培养的研究生合作在Science发表论文《一种跳蛛的长期哺乳行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占起为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生态学专业2010届硕士研究生,该生毕业后持续在蜘蛛领域开展研究,现为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研究员,彰显了良好的创新能力。张冬卉教授对标国家对再生医学的重大需求,开展干细胞组织工程相关研究,培养了一批具有多学科融汇交叉能力的急需人才。郭瑞庭教授团队通过结构生物学方法解析重要工业酶结构,将细胞色素P450的结构与图书馆有机结合献礼湖北大学90华诞,图书馆3个主要部分的排列与自给自足P450酶的排列相似(以相似颜色代表),一道闪电划过天际,犹如电子在P450酶内部传递。该图表达了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师生对湖北大学的深情祝福,体现了科研探索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学院始终以需求为引领,积极发挥教师的团队智慧,全力提升研究生“双创”能力,助力其全面成长成才。

分类达成建动态

传统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模式主要以考试评价、考核评价与平时表现相结合,该评价方式存在过程评价不足等问题。模块化培养链的融通教学体系包含课堂教学、课后融通、校企共育3个相互贯通的环节,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跨度。建立任课教师、课题导师、企业导师广泛参与的评价模式,将评价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各环节的贯通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实现“双创”能力育成的动态评价。各模块实现两达成,即学业达成和能力达成的分类评价,同时开展“双创”能力动态育成轨迹评价。形成“课堂教学—课后融通—校企共育”三大教学要素的4∶3∶3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课后融通与科研实践的比重,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各环节考核主要以3种形式评价:一是教师角度的评价,二是学生角度的互评,三是教师和学生互评。

推广示范结硕果

通过生命科学研究生“双创”能力模块化培养链的构建及应用改革实践,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显著,近5年硕士研究生平均就业率98.2%,博士研究生就业率95.14%,彰显了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毕业研究生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均表现突出,获得用人单位肯定。近5年赴境外交流学习学生12人,来华留学研究生17人,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17人获博士、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的学生30人次。学院研究生模块化教学理论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同,主编出版了具有模块化特色的《细胞生物学》教材,影响广泛。“双创”能力模块化培养链体系在兄弟单位广泛应用,在中南民族大学九游会老哥俱乐部、长江大学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北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等单位被证明效果显著。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及成效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同,先后有武汉华美生物、武汉新华扬、合缘生物等公司出资设立近10项专项奖学金,总额超500万元,构建校企共育长效机制。通过该成果的应用与示范推广,为生命科学研究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模式及方案,为研究生质量工程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6/22/content_596399.htm?div=-1


上一条:2021年湖北大学优秀毕业生——化学化工学院闵峻桉先进事迹展示 下一条:【中国教育报】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BFLOC培养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