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L型样式的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大楼,从一楼到七楼全是忙碌的声音:川流不息的人影脚步、日夜运转的实验设备、不停上下的电梯。这里面有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电脑、书柜、茶几一应俱全,书桌上摆着稻谷杆与芝麻杆做成的花束,玻璃门上贴满了学生们写的各种祝福便签条。在这些祝福中间,有一句话特别显眼,“送你一朵小红花,潇潇洒洒走天涯”。
这便是生科院何玉池老师的办公室,近来,她入选2022年度“湖北名师工作室”,获评2022年度湖北三八红旗手。
“小小的身影 只想往前走”
1974年,何玉池出生在湖北五峰县一个偏远山村,童年生活简单朴素,读三年级时通过一本《小学生天地》杂志,她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
“那是爸爸去宜昌出差给我买的。”何玉池回忆,杂志的封底介绍武汉水果湖小学的学生去计算机房学电脑,还刊载有动画片的观后感等文章,这些新奇的东西让她充满想象,“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刚上初中时,教室外面有客车驶过,许多同学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交通工具,都趴在窗户边观看。“那一幕在我心里停留了很长时间,我希望有一天,自己能乘坐这样的交通工具,走出大山。”
“小小的身影,不想停留,只想往前走。”何玉池这样形容自己。大山给予了她敢闯敢干的勇气,也滋养了她聪慧过人的灵气。初中毕业后,她保送高中,后顺利考上大学,攻读硕士、博士。2003年,她入职湖北大学,成为我校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一名教师。
“读大学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何玉池说,高中毕业时,她本着对大自然的热爱,所有的志愿均填报了园艺系或者农学系,在从本科到博士的十年求学时光里,她亲身感受到无数的老师对她成长的引领和托举,希望有一天能成为支撑更多人往前走的力量。
从教20年的“变”与“不变”
“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台,我就知道,那会是我未来的舞台。”何玉池说,她从小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流,登上三尺讲台,她充满期待。
“细胞生物学,你能讲明白吗?”得知何玉池教的第一门课便是专业核心课,她的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孙蒙祥教授脱口而出。《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学科的基础核心课,对于新晋教师来说,既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没有教学的规范可循,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但何玉池告诉老师,生科院有细胞教研室团队,和一个不怕困难的自己。
那时候,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杨艳燕老师,团队里的前辈金珊老师,还有教学督导员晏建章老师,都经常到她的课堂上听课,课后反复与她进行交流、指导。为了上好这门课,何玉池也先后找来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读、做笔记,再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
20年的时间里,何玉池教授《细胞生物学》,她通过点、线、面、网的构建,逐渐形成自己模块化的教学体系。2012年,她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系列教材出版,针对课程“形散而神聚”的特点,通过七个模块化的有机衔接,为学生绘就课程导航地图。“上课其实就像在画图,既要灵活拓展也要形成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们按图索骥。”
“何老师的课堂上很少有低头族。”生科院大二学生罗正锋说。连续20年一门课,何玉池坚持每年更新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她喜欢灵动创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上,钥匙、衣服纽扣、水杯以及各种水果等物件都可以幻化为奇妙的教学用具,学生瞬间心领神会;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创新学习,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结合课本知识,完成开放作业;她上课激情饱满、互动热烈,学生们形容听何老师的课就像“听张惠妹的演唱会”。
何玉池今年49岁。她说,20年来,她的教学方式与思维观念都在随着时代和学生一起发生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对讲台的热爱。
“讲课让我很快乐,也让我激情澎湃,永葆进取之心。 ”
30岁开始被称为“何妈”
“何妈,一日为师,终身为‘母’。”——在何玉池办公室的玻璃门上,学生的祝福便签俏皮可爱。“何妈”这个称呼也快伴随她20年了,如今这习以为常的称呼,在最初却让她“感到很生气”。“那时我才30出头,听到学生在背后这样称呼,照了好久的镜子,我有那么老么!”
2004年,何玉池第一次当班主任。与教师身份不同,她发现,班主任工作需要更多的细心与耐心。为了尽快了解班级的40余名学生,她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学生的姓名、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作为与学生相处的“敲门砖”。此后的几年里,她坚持每周到学生宿舍走访,随时在线保持与他们交流,学生们信任她、依赖她,“何妈”的称呼不胫而走。
曾经有一位男同学,上完《细胞生物学》课程后,在本子上列了60多个问题去找何老师,两个多小时,一个个问题逐一解答,直到最后学生满意为止。
“何妈是我们心目中的小太阳,照亮了自己,温暖了别人。”生科院博士生李鑫说,她是我校“十年树人”计划的入选学生,2015年入校时,何玉池是她的班主任。“没有何妈的一路指引与鼓励,就没有今天成长起来的我。” 她说,在学业上,何老师给学生们详尽高效的指点;在生活上,“何妈”又和学生一起跑校园马拉松、开茶话会,关注他们的学业、职业、事业甚至成家立业。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还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何玉池扎根多倍体水稻育种团队20年,在蔡得田教授的指导下,持续开展原创研究。她形容自己是几乎没有假期的,暑假和寒假正是水稻研究的黄金期,也是带领学生开展攻关的绝佳时期。为了让学生们尽快熟悉稻田、材料,她带上草帽、穿上套靴,和学生一起下田插秧,一起观察秧苗生长。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在“何妈”的带领下,一群群不同年级的男生女生,插秧播种,秋收劳作,他们亲近泥土,认识粮食,收获成长。
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教师
“当老师,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多年来,这一声声的“何老师”——他们有的来自于远方的书信,有的来自电话里的问候,有的来自不期而遇的惊喜——感染着她,激励着她,成就着她,努力成为一流的教学名师。
“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教师。”在湖北大学加快以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背景下,作为教师的何玉池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荣光。从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校级教学团队、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何玉池在教学方面不断积累精进,2022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获评湖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十佳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直至获评湖北十佳师德标兵、湖北名师工作坊主持人和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她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厅创新团队,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几十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美国国际发明专利3项等系列成果。她的奖状、证书堆满了书柜,“但那些只属于过去,未来在前方、在脚下。”
“一流的教师要有一流的本领。”何玉池说,这一流的本领来源于教书育人,也来源于协同创新。何玉池介绍,2022年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就是集合了学校生科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等相关学科的优势。”入选湖北名师工作室,也注重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研究方向上的协同,“从60后’到‘90后’的老师都有,研究方向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化等。大家合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力争发挥更多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流的教师要培养一流的人才。” 何玉池介绍,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当前已经接近1:1,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对研究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是她当前思考的思考,“加强教材建设,促进实验室提档升级,广泛动员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竞赛等。”同时,在科研方面持续开展原始创新,积累创新成果和创新思维;与相关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等,“在科教产教双融合的过程中,培养一大批双创能力突出的优秀学子。”
作为地方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我校每年约70%的新生来源于湖北,77%的普通本科生来源于中小城市,农村生源占比46%。何玉池说,她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父母从小对她的教育就是要不怕苦、多读书、为人正直。2004年刚参加工作时,她指着四号教学楼对来校参观的父亲说,这是她上课的地方,父亲仰望许久,严肃地叮嘱道,“你从农村出来,能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是我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你要好生搞哇!”
上一条:湖北大学举办2023年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 下一条:何玉池教授荣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系电话:(027)88664102
版权所有©2023 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鄂ICP备05003305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